
“多亏了北京来的那些专家救活了企业,要不然我种的这40多亩黄姜烂在地里也没人要呀”。“五一”前几天,山阳县漫川关镇水码头村种植大户刘宏脸上总是带着憨笑,他正在组织把挖好的一车车黄姜运往金川封幸公司销售。
刘宏说的“那些专家”,就是在山阳进行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新工艺科研试验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潘涔轩领衔的国家和我省科研专家团队。
10多年前,在我省秦巴山区及湖北、河南毗邻区域兴起了“黄姜产业热”,陕南三市一度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加工企业百余家,涉及农户50万户。但传统黄姜生产工艺中的高污染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废水浓度高、酸性强、污染排放量超过皂素工业排放标准50倍以上,致使这一新兴产业“命运悲惨”:全国90%以上的生产企业被“叫停”,收购价格从每公斤3元狂降到0.4元也无人问津,当地农民谈“姜”色变,种植面积一路下滑。
2005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份反映我省黄姜生产污染问题的国内动态上批示:“要及早改进黄姜加工工艺,实现清洁生产,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不受污染”。
在黄姜产业面临被“封杀”的危险关头,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组成专家组,选择山阳金川封幸公司作为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新工艺科研示范点。几年间,科研专家组从黄姜提取皂素的水洗、破碎、发酵等全过程消减污染入手,先后选用多个国家的加工设备,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科研攻关,于2011年以全新工艺建成年产300吨皂素水解物清洁化生产示范工程。新工艺使皂素生产中纤维素、淀粉等回收率大于88.3%,生产成本降低15.8%,污染负荷削减了86%,产生的综合废水经低成本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成功破解了黄姜加工中的高污染难题。
依托科研新工艺,金川封幸公司去年又投资1亿元建成年产700吨皂素项目,使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年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4.5亿元,带动当地和周边群众种植黄姜30万亩,农民增收7亿多元。企业还以提取物为原料,新建了万吨淀粉饲料加工和生猪养殖场等循环经济产业。
据科研团队专家介绍,目前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新工艺已通过省级评审验收,皂素工业生产技术“国家标准”有望在科研成果中诞生,我国黄姜皂素产业将迎来复苏的春天。新工艺若在全国推广,按年产5000吨皂素计算,每年减少化学需氧量7—14万吨,用水量1380万吨,废水500万吨,环境效益显著,对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意义重大。
今年3月,潘涔轩领衔的皂素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专家团队受到山阳县委、县政府50万元奖励,以表彰其对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的特别贡献。
新闻链接:
黄姜是我国特有的药材品种,以黄姜为原料加工提炼的皂素广泛应用于生产甾体激素类化合物和200多种药物,被誉为“药中黄金”。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皂素最多的国家,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出口到美、英、法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国有10多个省市、60多个县区发展黄姜产业,年生产皂素能力5000吨,全国85%以上的种植面积和加工企业集中在鄂豫陕三省,其中陕南三市占到50%左右,成为秦巴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运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发展黄姜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姜清洁生产新工艺在保持皂素回收率的前提下,分解黄姜中的淀粉和纤维素,不仅使废物得到综合利用,而且大幅度降低了污染废水排放量和废水处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来源: 陕西日报